集元青花之大成——克勤堂

2005年,伦敦佳士得拍卖行,鬼谷下山仿元青花拍出2.8亿元。

2006年,马未都先生向饶克勤先生定制24只鬼谷下山仿元青花,第一只由故宫博物院收藏。余下均由各界收藏人士收藏。

“屡战屡败,屡败屡战。”饶志阳总爱用这八个字来总结父亲饶克勤30多年来对元青花的执著。尽管早已是业内公认的仿元青花大师,70岁的饶克勤始终低调而严谨。他告诉我们,一直到现在,自己仍然在摸索,仍然在碰壁。

饶克勤老师

饶克勤老师,60年代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青花班。在印象中,那全是清三代的画法。即便是在景德镇这个“城以瓷兴”的千年老城里,此时的人们对元青花仍一无所知。后在景德镇陶瓷馆从事瓷器图片的拍摄和收集工作。

上世纪50年代,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收藏的一对至正十一年(1351)青花象耳瓶被确认为元代真品,随后美国人波普博士的“至正型”元青花研究成果公之于世,但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,国人才开始知晓和认可元青花的存在。饶老师便开始了元青花的复原工作研究。

迈入不惑之年的饶志阳,已经成为饶家作坊的当家人。在从小的耳濡目染下继承父亲元青花的瓷器复原工作。见证了从传统烧窑到现代气窑的转变,私人作坊如星星之火以燎原之势兴起的同时,景德镇的各大国营瓷厂也似乎在一夜之间摧枯拉朽般地倒闭了。

饶志阳老师

自古以来,景德镇的老师傅一辈子仅专攻一道工序。而独立开作坊以后,这些重担全部压在饶克勤一个人身上。体察到父亲的辛苦,2004年饶志阳从外地回家帮忙。“从严格意义上来说,父亲是在完成一个体系,一个几百年来由上万人完成的体系。”

青花呈色

如何选取青花料是一门极深的学问。青花料本身并不是蓝色,而是咖啡色、褐色或黑色,通过釉下覆盖高温烧制后,青花料才得以呈现出迷人的蓝色。“不只是进口的苏麻离青,甘肃、云南等地都有很好的钴料矿。”饶明媛说,自家通常的做法是将几种不同的青花料按一定的比例相互调配,至于比例则是不便外露的秘密。“不同青花料的发色差别很大,氧化钴含量高的发色强烈,而含量低的发色灰蓝。”

画坯时的笔法也会影响青花发色的深浅。“毛笔蘸取青花料的多少,运笔时笔速的快慢、停顿,笔画的交叠,都会自然形成青花的深浅。”因此在画坯前,饶明媛会仔细观察起笔的位置、运笔的方向和下笔的轻重,达到“心手合一”。

青花料并不是唯一的变量,釉料的配方与厚薄都将影响青花的发色。唐英《陶冶图说》中曾记载:“釉无灰不成。”景德镇瓷釉历来是用釉果掺以釉灰配制而成,釉果是一种风化较浅的瓷石,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。而釉灰,则是将狼箕柴(一种蕨类植物)与石灰石混合,经过挤压等步骤,再经过“煨烧”制成。

配釉过程中,釉灰含量偏少时,釉料呈色效果较白,釉灰含量偏多时,釉料呈色效果较青。

工艺步骤

/泥料加工/

古时的泥料加工是通过水碓舂机来粉碎瓷石,并靠水波瓷来淘洗泥料。水碓舂机由水轮、碓杵和碓臼构成,在水轮扳动下,将瓷石粉碎。“靠冲击粉碎得来的陶泥,显微结构是不规则的多边形,而靠现代机器研磨得来的陶泥,显微结构是球形。”饶志阳解释,同等体积下球状结构致密度更高,自然也就更重。

“接下来,靠阶梯状的水波瓷淘洗泥料,由于不同比重的材料不会出现在同一水层,较重的杂质下沉,较轻的泥料上浮,经过四五级淘洗后,泥料非常纯净,几无杂质。”

/古法施釉/

除了采用传统方式加工泥料,饶家人还尝试探寻古人的施釉方式。所谓施釉,便是在成型的坯体表面施以釉浆,使其均匀地附着于坯体表面,有蘸釉、荡釉、浇釉、刷釉、洒釉、轮釉等多种方法。

“在元青花的大量残片上,釉往往施得并不特别均匀,在直立的器物上更有明显的自上而下流动的丝丝痕迹。”饶克勤由此判断,元青花以直立浇釉手法为主。“釉从器物顶部浇灌而下,用刀片轻轻切开不同部位的釉层细细查看,当器物中段的釉层厚度合适时,顶部的釉层往往薄了,因为顶部的冲击力最强。补釉时不再浇釉,而是采用喷釉局部补充,尽量使整个器物釉层厚薄均匀。”

/柴窑烧制/

柴窑以松柴为燃料,对于火候的控制,有极高的要求,当地人用“三年出一个状元,十年出一个窑火师”来形容对窑火的把握之难。烧窑的快慢、温度的变化、匣钵的码位、火道的通路,全靠有经验的把桩师傅来布局把控。

与父亲不同,饶志阳现在已经不再执著于古法柴窑。“用气窑模仿柴窑的升温曲线和气氛,也能烧出有柴窑质感的仿元青花。虽然我的眼睛仍然能分辨出差别,但为了弥合这一点点差异,我可能付出极大的代价。”柴窑烧窑的成品率极低,甚至经常整窑整窑全军覆没,这使得烧柴窑变成一件风险极高的事情。“正因为成因复杂,变数莫测,面对元青花,我们始终心怀敬畏之心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