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介特征
帔子古代妇女披在肩背上的服饰。唐张鷟《游仙窟》:“迎风帔子鬱金香,照日裙裾石榴色。”在唐代,士庶女子在室撘披帛,出适披帔子。后到宋明两代发展成为最重要的礼仪装饰:霞帔。以两条带子连接在一起,做成一个a字型的装饰绶带,披在肩膀上。
历史轨迹
帔子出现在南北朝时期,隋唐时期得此名。帔子最早的图像是出现在唐人吴道子的《天王送子图》。唐代,士庶女字在室内用披帛,出门则装饰帔子,发展到宋明时期,称为一种重要的礼仪装饰。宋代将它列入礼服行列之中。明代时发展成了霞帔——由于其形美如彩霞,故得名“霞帔”。霞帔为明清命妇礼服,或者可以说是王室和官太太的象征。《三才图会.衣服》云:“霞帔非恩赐不得服,为妇人命服。”《清稗类钞.服饰》也写到:“明代九品以上命妇皆用之”。民间妇女只能在新婚或者入殓时“假借”,所以发明了“云肩”与之对抗,所以大号的云肩叫“官样”。
文物实例
明 甯靖王夫人霞披
资料参考:
《大明衣冠图志》
作者:撷芳主人
感谢华夏文化会馆的部分内容支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