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介特征

形制:上衣下裳制

曳撒(yì sǎn ),读法源自蒙古语,为“一色(shǎi)”变音;来自蒙语“质孙(jisum),元代服饰之一。本意是蒙古袍。后在明王朝所吸纳继承,作为骑射服装和宫廷侍卫服装被广泛运用到明朝皇室的日常生活中。明朝人王世贞在《觚不觚集》里讲过“胡服也,其短袖或无袖,而衣中断,其下有横褶,而下腹竖褶之。若袖长则为曳撒“。虽然是胡服,但由于在明代被大量的使用,而在现代的汉服运动中穿着的人众多,所以这里也把它作为一种汉服款式进行解说。


1 交领右衽

2 窄袖或琵琶袖

3 腰部以下有正面有马面褶,两侧接双摆

历史轨迹

曳撒之名最早来自元代诗词:怀来醉歌《一撒青金腰线绿》这里的曳撒指腰线袄。是蒙古人发明的袍服。到了明代,明早期仍多称呼断腰袍为质孙,并且依其主要特点作为内廷侍卫服饰,后使用范围逐渐扩大,款式也不断变化。永乐以后曳撒的称呼逐步增多,窄袖也逐渐变为琵琶袖。


文物实例

资料参考:

《大明衣冠图志》

作者:撷芳主人